真气运行治疗76例胃下垂病的临床观察
原载《中国医学气功学会论文选编》
李少波等
“胃下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其症状较多,病程迁延,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诊断多属中医虚陷证候,我们自1978年至1983年,共收治本病76例。
一般材料
性别:男性30例,女性46例。
年龄:最大为66岁,最小为23岁。其中30—50岁为多。
职业:统计54例,其中工人20例,干部20例,军人1例。农民1例,家属2例,其他4例。
病程:5年以下25例,6—10年20例,11—15年18例,16—20年9例,20年以上4例。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收容住院,以真气运行方法为唯一治疗手段,其余治疗全部停止。通督后继续锻炼,满百日再进行疗效判断。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肠X线钡餐造影摄片测量胃小弯角切迹回升到髂嵴连线以上或胃下极回升6cm以上。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好转或主要症状消失者,胃肠X线钡餐造影摄片测量小弯角切迹或胃下极较治疗前回升3.0—6.0cm,而未恢复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部分好转,胃肠钡餐X线造影摄片测量胃下极较治疗前回升1.0—3.0cm者。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胃肠钡餐造影摄片测量小弯切迹或胃下极较治疗前加重或无改变者。
下垂度数划分
各度均为胃小弯切迹在髂嵴连线以下。I度:线下1.5cm;II度:1.6 cm—4.5cm;III度:4.6cm—7.5 cm;IV度:7.5 cm以上。
胃肠钡餐X线造影检查结果
治疗后有11例恢复正常,IV度5例明显减轻和好转,III度由治疗前的26例减少为13例。详见表1。
表1
治前下垂度数 | 例数 | 治疗后下垂度数 | ||||
线上 | I | II | III | IV | ||
I | 8 | 1 | 2 | 4 | 1 | |
II | 37 | 9 | 9 | 15 | 4 | |
III | 26 | 1 | 2 | 16 | 6 | 1 |
IV | 5 | 2 | 1 | 2 | ||
合计 | 76 | 11 | 15 | 36 | 13 | 1 |
临床症状改善效果
在治疗后症状消失者为71.76%,明显减轻者为16.00%,好转者为6.20%,无变化者为6.07%。总计解除临床症状为93.93%。详见表2。
表2
症状 | 例数 | 消失 | 显效 | 好转 | 无变化 |
恶心 | 48 | 35 | 11 | 2 | 0 |
嗳气 | 36 | 25 | 8 | 2 | 1 |
下坠感 | 49 | 40 | 6 | 2 | 1 |
头晕 | 48 | 32 | 5 | 6 | 5 |
乏力 | 66 | 49 | 9 | 2 | 6 |
消瘦 | 49 | 28 | 13 | 3 | 5 |
食欲减轻 | 47 | 33 | 6 | 5 | 3 |
腹部振水音 | 36 | 28 | 3 | 2 | 3 |
腹部喜按 | 38 | 31 | 1 | 3 | 3 |
气短 | 48 | 35 | 5 | 4 | 4 |
上腹胀满 | 63 | 50 | 6 | 4 | 4 |
胃脘闷痛 | 67 | 41 | 22 | 3 | 1 |
根据疗效标准判定,痊愈者14人,占18.45%;显效者15人;好转者27人,占35.55%;无效者20人,占25.34%。总有效率73.76%。
典型病例
何XX,男,51岁,工人。1981年3月16日入院,1981年6月26日出院。
患者入院时自述上腹部胀满不适,恶心,进食后坠胀明显;伴头昏乏力,消瘦心悸。经胃肠X线钡餐造影摄片测量,胃小弯角切迹在两髂嵴连线下3.0cm,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下8cm。经真气运行法百日治疗后,自觉各种不适感均有所减轻,精神、食欲较前好转,睡眠好,体重增加。经胃肠X线钡餐造影摄片测量,胃小弯角切迹已升至两髂嵴连线下0.5cm,胃下极已升至两髂嵴连线下5.5cm。
讨论和体会
关于疗效
有进3/4病员能获得相应疗效;一般一个月左右即可出现变化,许多症状减轻或消失,精神好转,下垂的胃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且蠕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
20例疗效不佳者,可能与病程过长,病情复杂、体质虚弱、疗程短、练功不能入静等因素有关。
关于机制
胃下垂的主要病因是胃壁肌张力减低迟缓,因而胃体延长下垂。中医认为是由于脾胃虚弱而发生的中气下陷。临床多表现为气血两亏,脾胃俱虚等症状。用真气运行法治疗胃下垂,主要是培养和积蓄丹田之真气,使小腹饱满有力,给下垂的胃体增加向上的浮力,同时由于“通督”,阴阳得以平秘,气血得以和谐,经络得以畅通,生机得以旺盛,使“气生形……形归气”机转,为之得振,下垂的胃体获得真气充足的供应,使胃壁弹力增加,胃体也就可随之上升了,中气虚陷亦自获得纠正。